污泥處理頻現“玻璃心” 業(yè)界疾呼雙輪驅動
污泥處理頻現“玻璃心” 業(yè)界呼叫雙輪驅動
2016新年剛過,《中國污泥處理處置工作現狀剖析與發(fā)展前景研討陳說(2016年版)》(以下簡稱《陳說》)發(fā)布。《陳說》總結了早年幾年間污泥處理處置工業(yè)存在的幾大疑問。其間,依據“十二五”開端方案的政策來看——污泥處理處置工業(yè)結束狀況很不志向。
按照方案,“十二五”期間全國方案發(fā)明污泥處理處置量總規(guī)模應達518萬噸/年。但依據《中國城市計算年鑒》中數據閃現,到2014年年底,全國污泥處理處置設備發(fā)明僅結束“十二五”方案政策的43.4%,即224.81萬噸/年。
從來歷上講,污泥首要分為工業(yè)污泥與日子用水污泥。當下,日子用水污泥占有了較大比重,其首要來歷于污水處理廠,也就是市政污水。在污水處理的工藝流程中,第一個進程是將污水引進沉降池將雜物進行沉降,再將剩余的污水通過過濾、滲透等方法進行進一步處理。終究沉降后構成的沉淀物則是污泥。由于其間富含很多的有害物質、及重金屬,直接脫水填埋會致使土壤的嚴峻污染。
“水十條”污泥政策難達?
早在2012年,“十二五”全國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及再生運用設備發(fā)明方案提出,到2015年,直轄市、省會城市和方案單列市的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抵達80%,別的設市城市抵達70%。
而現實是,這一政策沒結束。“近期我們還在議論,其時把政策說高了。”2016年5月19日,中科院地輿科學與本錢研討所環(huán)境修改中心主任陳同斌泄露,他正參加撰寫污泥處理處置“十三五”方案。
這是污泥業(yè)界一件預料之中的壞消息。政策提出一年后,某聲威媒體就曾刊文稱,中國80%的污泥沒得到有用處置,由于本錢過高,“十二五”污泥處置政策很難結束。類似的新聞,簡直每年來一次。直到2015年底,住建部有關擔任人在一次污泥工作會議上道破供認結束率非常低。
陳同斌希望把“十三五”政策定低一點,但2015年出臺的“水十條”現已給了說法: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應于2020年底前抵達90%以上。多位污泥工作專家標明憂慮,這一政策會在四年后再次失利。終究,污泥疑問已是前史遺留的“老大難”。
指示傳達了,責任者處理了,污泥疑問照常。
據中國城鎮(zhèn)供水排水協會副會長楊向平計算,處理污泥處理處置設備缺少的疑問需500億元資金,其間應由國家拿出250億。“相關于污水處理動輒千億,250億很小很小。”
等候政策完善
中國城鎮(zhèn)供水排水協會副會長楊向平指出,污泥處置艱難的要素包括政策缺少實施力度、全體投入嚴峻缺少、技術上對比國外落后等。從2000年開端,中國已有十余部關于污泥處理的工作政策、文件、標準和技術攻略,但大都沒有得到有力的實施。
此外,相關于污水處理的全體出資來說,污泥處理處置設備的資金投入非常有限。楊向平參加過發(fā)改委的國內查詢,每個省市在污水上的投入都是幾十億元、近百億元,但在污泥上的投入只需十幾億元。
在同濟大學環(huán)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戴曉虎看來,中國污泥安穩(wěn)化、無害化程度還對比低。對比發(fā)達國家污泥處理出資和工作本錢占比污水處理廠總出資的30%-50%,中國“十一五”期間污泥處理的出資占比僅為10%-20%,有的乃至更少,工作費用中也只涵蓋了污泥的減容和外運,大多數中小型污水處理廠一般只考慮到污泥濃縮、脫水工序,沒有考慮到污水處理廠內污泥安穩(wěn)化、無害化處理等疑問。
此外,雖然有一些污水處理廠發(fā)明了污泥安穩(wěn)化處理設備,但由于沒有了解的標準懇求和綁縛性政策查核,工作單位的積極性也缺少,致使大多數設備處于放置狀況。
2016年2月,環(huán)保部和住建部聯合發(fā)布了《關于加強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設備污泥處理處置減排核對計算工作的通知》,其間了解提出“各地要將污泥妥善處理處置歸入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減排一起監(jiān)管”。可見,政策正在走向不斷完善的路上,我們有理由等候,污泥政策的腳步會不斷加速。
污泥也是寶貴的動力
此外,原國家環(huán)保部副部長王玉慶標明,污泥雖然會污染環(huán)境、影響健康,但它也是一種首要的本錢,通過無害化的處理完全可以歸納運用,如農業(yè)堆肥、污泥單調燃料化等,都是將污泥變廢為寶的好方法。特別是將污泥轉化為發(fā)電燃料,既可以減輕如今動力嚴峻的疑問,還可以處理污泥圍城。
這不,韓國直轄市大邱市在這方面獲得的效果值得學習:如今韓國天天發(fā)生大約1萬噸以上的污泥,自從2012年阻遏海洋排污往后,大約70%的污泥轉化成了發(fā)電燃料。這么高的污泥轉化率,得益于韓國政府將污泥單調燃料化的項目交給了民間本錢去處理,讓有實力、有技術的公司承擔污泥燃料化的研討和推行,政府給予必定的優(yōu)惠政策,污泥燃料化成功后,獲得的獲利,大多數由公司去分配。
但假定污泥處理不成功,構成的污染和藹后工作也要由公司承擔。恰是這種既有壓力又有動力的“成功擔保制”方法的推行,讓污泥燃料化在韓國得以活絡實施,不只讓公司受惠,也減輕了政府的治污壓力。
對此,國務院國有要害大型公司監(jiān)事會主席趙華林和國家財務部財務科學研討所副所長蘇明在“中韓城市環(huán)境處理技術與項目協作交流會”上就標明,改進“重水輕泥”的思想,行進污泥處理功率,通過政府支持并引進更多民間本錢進行污泥處理,有助于政府減輕治污壓力,也能讓公司看到酬謝,這是中國往后污泥處理中,應當學習的思路。
(這篇文章歸納華夏時報、人民日報、千篇一綠、《動力》雜志)(來歷:中國環(huán)保在線)
文章聯接:中國環(huán)保在線